访“人才猎手”何磊:做招聘,是件挺好玩的事

2020-07-29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网
行业人物

2011年开始做猎头的他,是计算机专业出身。一开始是“码农”,却“误打误撞”进了人力资源行业。热爱招聘的他,到底是怎样把自己修炼成“人才猎手”的?

节前偶然看到一篇招聘小文。



看完,脑子里蹦出一句话:这人把招聘看的也透了吧!感觉了对火眼金睛……

其实,2011年开始做猎头的他,是计算机专业出身。一开始是“码农”,却“误打误撞”进了人力资源行业。

采访时,他表示:比起研习人力资源理论,他更多从实践中学。10年下来,自己对识人和挖人,自成体系和打法。

热爱招聘的他,到底是怎样把自己修炼成“人才猎手”的?下文揭晓!



110.png





01
从“码农”到“猎头”




记者

很好奇曾是码农的您,怎么做了猎头?




大学时我主攻计算机,在校时加入过学生会,折腾过社团,做过院系学生会主席。


虽然毕业实习时,也曾尝试往专业方向走,写过代码,做过软件培训。但因兴趣不高,不到1个月就转行了。


也算机缘巧合,当时我第一份工作的职业导师(即我的老板)同样是技术出身,在BAT做过技术负责人,接触猎头行业后,出来创业,主打互联网相关的猎头业务。


我们一拍即合。计算机这块的沉淀让我对阿里淘宝、大众点评等技术类人员的招聘驾轻就熟。于是2011年,我进入人力资源行业,做了猎头。


入行那会,国内猎头产业处于高速扩张期。入行门槛虽不像现在那么高,但对猎头自身的知识结构、专业深度、人脉厚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。


我非科班出身,面临的门槛可想而知。但我从助理做起,从熟悉招聘业务到电话沟通再到1个月后单独对接客户,成长速度特别快。


通过刻意练习,很多招聘流程、面试识人技巧、市场敏锐度也在工作经历中无师自通。


当然除了做猎头,2011-2015年间,我还做过销售、总经理助理,和各种业务打交道。


随着接触面和服务对象的多元化,我从一开始主要负责工程师、技术总监、项目总监等岗位的招聘,扩张到更多的领域,路也越走越宽。


第一份工作引导我入行,对招聘的热爱,则驱使我坚持到现在。


我一直觉得“做招聘是件挺好玩的事”。


别的招聘官在对外时,常挂很多Title。我的Title,也是我的自我介绍,只一句话:


喜欢做社群招聘的招聘官”。


600.png

何磊老师线下分享


对招聘发自内心的热爱,加上多年来做猎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,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招聘方法,我自己也对这份事业乐在其中。

 



02
招人如投资,识人第一步




记者

优秀的招聘官,需具备哪些核心职业素养?




出色的招聘官特质有很多,个人觉得,最基础的在5点:


理解需求、拓展渠道、高情商、逆向思维、学习力。


其中,能否理解需求,决定你的招聘是否找对方向,能否找到对的人。


传统招聘渠道大同小异,能否拓展出属于你的路径,挖掘到优质人才,是招聘官一项高级技能。


高情商,我想大家都懂,猎头需同时应对候选人和甲方,低情商将直接带来业务瓶颈。


而逆向思维和学习力,主要在倒逼自我反思、自我迭代、自我成长。


就我来说,大部分技能并非来自理论学习,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。而且我个人想法比较超前,喜欢同年长的人交流,从中汲取养分和经验。


另外,人才和人脉的识别,是优秀招聘官后天需要强化的点。


我一直觉得招人和投资很相似。找对了,能带来高回报;没找对,就成了成本累赘。成功的投资在识别好项目,成功的招聘,在识人。


关于识人,每位招聘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。其实大家平时接触的人,所用的招聘渠道差不多,为什么最终的招聘质量却呈现很大的差异化?


个人觉得主要在招聘官本身素质。


俗话说的好,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。自身水平高的招聘官,其人脉、人才的识别标准也更高。


所以你是什么样的招聘官,就有可能招到什么样的人。


当你越优秀,优秀的人越容易被吸引过来。


而一般招聘官,人脉质量平平,识人主要参考形象、自信心、自驱力,部分完全得看领导老板脸色,则很难透过表面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。




03
招聘的“甲方”和“乙方”



记者

您觉得招聘HR和猎头有哪些本质区别?




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:


1、心态。


猎头主要靠成单后20-30%的佣金吃饭。如招不到人或没招对人,自身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。所以,猎头一般是乙方心态,服务意识很强。


而招聘HR,更多站在甲方的心态在做招聘。角色定位不同,底层业务的思维逻辑、沟通方式等也会有所不同。


2、投入度。


猎头靠招人吃饭,所以整个招聘过程的投入度、花费的精力会更多。而招聘HR虽然也有任务要求,但时间和精力投入相对受限。


3、业务熟悉度。


很多用人在招人时常吐槽HR不懂业务,其实主要是很多HR对所招岗位未必都有很好的知识和市场沉淀。


而猎头专攻特定领域的招聘,对关联领域的市场、业务、专业知识,往往拥有较深入清晰的认识。


4、圈子沉淀。


猎头大都常年活跃在固定的圈子和社群,细分领域的人才库积累更扎实。而HR除了常规招聘渠道、扁平化人才库或内推,圈子沉淀较少,直通目标候选人的机会也更少。


所以,现在很多老板都希望公司HR以前做过猎头。或者通过增设更接近业务和市场的HRBP,来针对性挖掘人才,就是为了提高企业招聘的效度。



04
不同人才,不同关注点



记者

高级人才的挖掘,需关注哪些特质?




关于人才定位,我曾做过专门的分享(见下图)

 

700.png

(来自何磊老师在奶兄茶局上的分享)


总的来说,可分为三类:


1)专业型人才


即在专业领域内能解决问题的人才。如HR、财务、法务等。这类人才我们一般主要关注其学历、经验积累、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等。


2)管理型人才


即通常所说的“职业经理人”。这类人才在企业主要从成本管控着手,扮演跨部门沟通协作、内部协调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角色。所以关注点主要在协调能力、领导能力、企业经营管理意识、成本控制意识等。


3)经营型人才


主要指业务开拓型人才,在挖掘这些人才时,资源人脉积累、变现能力、人品、忠诚度等是主要考虑因素。


这三类人基本涵盖企业基本的人才组合。从根本上看,因需求不同,人才背后的特质也会不一样。




05
招聘官个人品牌与雇主品牌



记者

HR如何从战略层面为企业提供支持?




我觉得首要在提升招聘官自身标准和水平。


关于招聘官的标准和要求,我给大家分享个人的一点思路(见下图)


800.png

(来自何磊老师在奶兄茶局上的分享)

当然这并非绝对,招聘官的具体要求,还要看企业文化。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招聘流,背后则对应不同的招聘官。


打个比方,比如技术性公司,可能关注技能的匹配、能否解决当下问题、招聘效率如何。而营销型公司,则更多关注资源、销售能力。HR需要了解市场,给候选人做综合能力的评估、背调。


通过这两种类型的公司,你能清晰地看到企业文化、招聘需求不同,招聘HR需要投入的精力、对招聘的理解也会有差异。


其次,在打造招聘官的个人品牌。


很多候选人曾向我反馈:他们能从一个招聘官身上感受到公司的文化。


按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招聘官的个人形象,其实直接和雇主形象关联。


如果招聘官越优秀,越能跨过传统招聘渠道,通过个人品牌吸引到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。我个人就在深入圈子招聘,吸引候选人过程中获益颇多。


所以一般的招聘官还在用工具化招聘流苦逼招人时,高级的招聘官,很早就从公司发展、文化、战略等层面,将个人品牌和雇主品牌相结合做招聘。


因为对公司文化和战略高度认同,他们有更多机会进入核心岗位,并很快融入角色。




06
比起“能不能”,更偏爱“愿不愿”



记者

您做招聘,将热爱、文化认同放首位?



对,这算是个人的一种执着吧,我自己一直就是这么做的。


比如说对招聘的热情。我做招聘不局限于办公室,即使在家,也常和候选人沟通互动。


我并不认为那是种工作,更像是一种热爱,一种完美的工作态度。


当一位招聘官,在候选人面前展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,对工作的热爱,实现个人品牌和雇主品牌的融合。在候选人看来,你怎样,企业就是怎样的。招聘官个人的情绪,很容易感染到对方。


当然,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对工作的热忱,并不是人才评估的全部。


很多专业性岗位,依然需要看专业技能,看工作经验。但有些岗位,如果真心愿意做,愿意投入,也能把事情做好。


这时,相比能不能做,我更倾向于给那些愿意做的人会。




07
招聘流程与决策的职能分工



记者

您同时鼓励高层参与和外包,是否矛盾?




两者其实相辅相成。选择哪种,主要看岗位类型和公司发展阶段。


比如初创型公司,老板高层更多亲自参与招聘,亲自把关。而成熟型公司,为降本提效,更多将招聘业务外包。


再比如核心岗位或储备型干部,企业高层把关,能更清晰自身需求,团队磨合性也更好。而大规模、非核心岗位的招聘,则选择外包。


当然,目前大部分招聘业务外包,主要是RPO(即招聘流程外包),如门店的批量招聘,这类岗位的招聘标准化、可复制,前期业务流程都无需自己操心。但招聘决策基本不外包,企业依然牢牢把握最终决策权。


目前,我所在的英格玛,很多招聘外包业务基本是这样的。


即使是猎头,高阶职位的招聘,猎头主要也在前期找人、匹配要求、择优推荐,复试、决策依然在招聘企业手里。

 


08
社群化招聘是未来高级人才招聘主场



记者

对于未来招聘形态,您怎么看?




在我看来,基础性、专业性人才,目前依
然要从智联、前程无忧、猎聘等传统招聘渠道获得。


但如果想招募行业精英,如销售能力特别好或在企业扮演核心角色的高阶人才,他们极少将自己的履历放到普通招聘平台,这时你需要深入他们的社群和圈子,才能接触到,才会有陪你玩的机会。

所以,我经常鼓励底下做招聘的同事把in-house招聘的时间腾出来,多出去走走,通过参与社群活动、行业峰会等,去认识行业大牛。


认识只是基础,后期能不能合作,是另一层面的事。当这类人对你的个人品牌表示认可,才能进而对你背后的平台也表示认可。


虽然社交化的招聘,有些像B端,周期相对较长,但挖到优质人才的几率和精度会很高,而这些人才是你在普通招聘渠道很难遇到的。


我觉得这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:


即传统的招聘渠道满足基础人才库需求,你可以花较少时间找到匹配人选。


但你需要的核心人才,可以借助社交化招聘渠道去链接、达到认同、最终有机会走到一起。


-END-


查看下一篇访谈
参与讨论
0.1407s